來源:茶樓網 發布時間:2017-11-19 圍觀:863次
泡茶最好的容器莫過于紫砂壺。
一把上好的紫砂壺,能真正體現“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特性。
意思是說,使用紫砂壺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
可道理誰都懂,真正懂紫砂壺的人卻實在不多。甚至于許多號稱紫砂壺老玩家之人,也在錯誤地使用紫砂壺、傳播錯誤的紫砂壺知識。
下面就為您梳理一下,茶友們在挑選和使用紫砂壺時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紫砂壺中國許多地方產,宜興是其中之一。
正確觀點:真正的紫砂壺只產于宜興,其他地方產的不叫紫砂壺,最多稱為:“紫砂陶”。
誤區三:購買紫砂壺一定要到宜興本地去買,才能夠買到物美價廉之壺。
正確觀點:不可迷信原產地,也不可否認原產地,一句話:“找對地方,認對人! ”
誤區四:過去的老壺就比現在的新壺好。
正確觀點:衡量一把紫砂壺收藏價值高低的關鍵還是看藝術價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誤區五:敲擊聽聲音可判斷壺的好壞。
這種辦法是可以簡單判斷紫砂壺燒結度的情況,但是對于分辨壺的好壞,沒有任何意義。
誤區六:有專門的機器可以制作機制壺。
正確觀點:真正的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只有全手工和半手工兩種。拉坯工藝、模具灌漿工藝是不能用在以純紫砂為原料的壺上,更不可能有什么專用機器了。
誤區七:紫砂壺的原料已經很奇缺。
正確觀點:紫砂壺的原料根本不奇缺,就是再做500年也用不完。
紫砂壺確實是個資源性的產業,高等級的好泥料只會越用越少,當然有些極好品種的泥料已經在不斷枯竭,但是紫砂壺普通級的原料那實在是太多了。
誤區八:過去紫砂壺不會做假,做假都是近幾十年才有的事情。
正確觀點:民國時期,一些高手專門仿制明清名家紫砂壺,為達到逼真的效果,功夫越練越深,同時自己的水平也練上去了,如今有些也成為藏家追捧的對象。
誤區九:靠顏色可以判斷泥料。
正確觀點:
不同的窯溫下燒制,就會出現不同的顏色和收縮比。
下圖的兩把茶壺中,右邊顏色深的那把溫度偏高點。
誤區一:新的紫砂壺使用前一定要開壺。
正確觀點:現在的紫砂壺不像過去用的煤或柴等能源,要通過開壺來去除紫砂壺的土腥味和窯氣味,現在多數用的電窯,環境干凈,所以只要是真正的紫砂只要把壺內的雜質沖洗干凈、用開水燙一燙就可以使用了。
誤區二:紫砂壺開壺時要加老豆腐和甘蔗。
正確觀點:開壺時加老豆腐和甘蔗只會掩蓋此壺可能有的異味等問題,但解決不了其已存在的問題。
誤區三:紫砂壺是用嘴直接對著壺嘴喝。
正確觀點:紫砂壺不能夠用嘴對著喝,太燙的茶直接對嘴喝比較燙,容易燙傷舌頭,而且食物殘渣和唾液也有可能順著水進入紫砂壺,不太衛生。
其次,如果對嘴喝此壺的品相就被破壞了,而且沒有格調,長期對嘴喝的紫砂壺壺嘴會沾染唾液中的鹽分而變色。
誤區四:紫砂壺的茶垢沒必要清理。
正確觀點:紫砂壺內部的茶垢堆積時間長了會產生有害物質,對身體不好,最好及時擦洗干凈。
誤區一:使用過的紫砂壺要放在密閉盒子里長期存放。
正確觀點:使用過的紫砂壺不應在密閉的盒子里長期存放,而是放在通風處,以避免壺內未清洗干凈的茶垢發生霉變。
誤區二:茶葉和茶水可放在紫砂壺里過夜,利于養壺。
正確觀點:茶葉水和茶葉在紫砂壺里放過夜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長期如此壺內會形成對身體有害的(茶圬)物質,所以最好能做到及時清理。
誤區三:為快點養出紫砂壺包漿,就不擦洗紫砂壺讓茶垢在壺身上沉積下來。
正確觀點:如果讓茶垢長期沉積在紫砂壺外部,當你擦拭時是會發現這個紫砂壺很亮了,但是這個亮不是真正的包漿,而是俗稱的“賊光”。
賊光通過專業擦拭布是能夠擦掉的,而真正的包漿是越擦越亮的。
誤區四:紫砂壺一定要用好等級的茶葉泡養才能夠養得好和養得漂亮。
正確觀點:紫砂壺是否能夠養得好和養得漂亮與此壺所泡的茶葉等級沒有必然關系,它只與此壺泥料等級和你使用它的時間長短、使用頻率有直接關系。